前言
建国前后的中国,还没怎么引进电影,大家文化消遣,更多还是看戏曲、戏剧。这段时间,毛泽东最喜欢看古装戏,还爱听京剧,甚至时常还能唱上两嗓子。到60年代以后,电影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,毛泽东才将目光转移到电影上。
中央机关驻扎在延安时期,专门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,主要负责文化创作和宣传服务,组成了不少演艺团、剧社,给边区人民带去了不少文化娱乐表演。
毛泽东那段时间就看了非常多表演,甚至美国记者路易斯·斯特朗来到延安采访,还感叹毛泽东是一位“戏曲鉴赏家”。毛泽东喜欢的戏剧非常杂,对京剧最为喜爱,喜欢《穆桂英挂帅》、《法门寺》、《霸王别姬》等经典剧目。
毛泽东在陕北
在多次看剧的经历中,毛泽东经常有振聋发聩的评价和见解,他看剧的角度和视野,似乎总是与众不同。总体来说,毛泽东不喜欢单纯的悲剧,他更喜欢在戏曲的剧烈冲突中,能看到未来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。
毛泽东赴重庆谈判,蒋介石组织晚会,正是梅兰芳先生的拿手戏《穆桂英挂帅》
毛泽东第一次看《穆桂英挂帅》,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。1945年8月,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,每天几乎都会参加各种宴会和晚会。
蒋介石作为东道主,为了欢迎毛泽东的到来,在国民党中央干部党校,举办为期三天的文艺晚会。晚上六点半,毛泽东准时抵达党校的大礼堂门前,蒋介石从休息室中出来迎接,两人一同步入会场。
晚会表演开始前,蒋介石上台致欢迎词,毛泽东上台致致谢词,会场立马响起热烈的掌声。大家落座之后,表演开始,这天刚好有一个京剧演出,剧目正是《穆桂英挂帅》。
蒋介石和毛泽东
穆桂英挂帅的故事,在中国广为流传,但演成京剧更为精彩传神,毛泽东被剧情吸引,看得很专注。不过这毕竟是在蒋介石的地盘上,总感觉不尽兴。
《穆桂英挂帅》这部戏,是梅兰芳先生的拿手戏,可在延安没什么条件看,毛泽东很是惋惜。建国后,毛泽东现场去看了梅兰芳先生的演出,非常喜欢。后来,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,还发现了梅兰芳《穆桂英挂帅》选段唱片。
毛泽东看戏很爱重复看,总结戏剧要表达的内容。1958年8月,在北戴河的一次会议上,毛泽东用戏剧举例:“我赞成唱点《穆桂英》、《泗州城》那些讲打的戏。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也可以唱,要少一点,祝英台太文斯了。女将穆桂英比较好,还有花木兰。”
穆桂英挂帅剧照
其实毛泽东经常会用戏曲的剧目来举例子,1959年4月,毛泽东给周恩来写过一封信,信中提到:“曾在郑州看过河南豫剧《破洪州》颇好,说穆桂英挂帅的事,是一个改造过的戏。主角常香玉,扮穆桂英。可调这个班子来京为人民表演一次。”
1959年还是建国十周年,庆典的时候,党中央领导一同看戏,邀请梅兰芳先生来表演《穆桂英挂帅》。看过戏后,毛泽东拉着梅兰芳说话:“这个戏很好。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活40年的集中表演,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。”
毛泽东于1959年多次提到《穆桂英挂帅》,其实是依据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,从而提倡全民皆兵。还有一层意思,是毛泽东推动妇女解放的思想观念。
梅兰芳先生
毛泽东很早就曾公开谈过解放妇女的事情,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妇女受压迫最深,解放劳动人民的推动,必然发展到解放妇女。抗日战争中,女民兵兴起,毛泽东还特意写了一首诗表示赞扬:
飒爽英姿五尺枪,曙光初照练兵场。
中华儿女多奇志,不爱红妆爱武装。
当然除了像《穆桂英挂帅》这种带兵打仗的戏剧,毛泽东也看《空城计》、《草船借箭》这种兵法类的戏剧。1947年转战陕北的时候,有一次毛泽东率中央纵队到达葭芦河一带,暂时避开了后方敌人的围追堵截,在原地进行短暂的休整。
毛泽东坐在一块青石板上抽烟休息,周围围了一圈的警卫员战士。一个侦察员跑步来报告,说:“敌人担心中了埋伏,已经停止追击,我们可以就地宿营了。”
毛泽东笑着点了点头,似乎早有所料,他望着远处,忽然唱了两句京腔:“我坐在城楼观山景,耳听得城外乱纷纷,旌旗招展空番营,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......”
转战陕北
有些喜欢看戏剧的战士立即听出来,毛泽东唱的是《空城计》中诸葛亮的一段唱词。毛泽东声音洪亮,在高压的行军队伍中,这一段简短的京腔,极大的消除了战士们的紧张情绪,并坚定了战士们胜利的信念,鼓舞了全军的士气。
转战陕北的那段时间,毛泽东带领的中央纵队好几次都和敌人擦身而过,经常是毛泽东前脚才走,敌人就到了。还有一次,毛泽东带着纵队上了山,敌人就从山脚下通过,要是被发现了后果不堪设想,但战士们似乎从没在毛泽东面上见过惊慌的情绪。
毛泽东点评《霸王别姬》,“西楚霸王”成为党内批评作风不民主的代名词,点评《法门寺》,要打倒贾桂!贾桂是谁也看不起的!
解放战争后期,毛泽东最常听的戏剧变成了《霸王别姬》。《霸王别姬》是京剧中最经典的剧目,没看过听过《霸王别姬》,就称不上是京剧迷。
霸王别姬剧照
毛泽东不仅自己看,还热情的推荐给其他中央领导去看,似乎他对项羽英雄末路、儿女情长很有感慨。毛泽东看戏代入感很强,据他的卫士长李银桥回忆,每次看到项羽和虞姬生离死别,毛泽东眼睛总是红红的。
解放战争后期,正处于胜利的重要关头,毛泽东正是想用项羽的遭遇,警醒自己和警醒全党,越是到最后关头,越应该警惕各种诱惑和陷阱。
1962年1月,在扩大中央工作会议上,毛泽东讲话中提到了《霸王别姬》:
如果一切事情,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,这是很错误的。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道理呢?我这是指的大事,不是指有了决议以后的日常工作。
只要是大事,就得集体讨论,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,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。要想到事情不同的可能性,估计情况的不同方面,好的和坏的,顺利的和困难的,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。
尽可能地慎重一些,周到一些。如果不是这样,就是一个称霸。这样的第一书记,应当叫做霸王,不是民主集中制的“班长”......
从前有个项羽,叫做西楚霸王,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。我们现在的有些第一书记,有点像项羽。这些同志如果不改,最后要垮台的。
不是有一出戏叫《霸王别姬》吗?这些同志如果不改,难免有一天要“别姬”就是了。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?是想讲得挖苦一些,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,让这些同志好好的想一想,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。他们如果睡得着觉,我就不高兴了,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。
电视剧中项羽的形象
扩大中央工作会议又被叫做七千人大会,参会人数非常多,毛泽东专门拿《霸王别姬》来举例子,提醒党内同志们,如果不能听取不同的意见,最终就会像项羽一般英雄末路。
还有一部叫《法门寺》的京剧,毛泽东也很喜欢,但这部戏现在已经不流行了,大部分人应该都没有听说。《法门寺》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?
讲述了明朝朝廷内部的腐朽情况,戏中有两个典型人物,一个是太监刘瑾,一个是刘瑾的手下贾桂。别看刘瑾是个太监,却是个掌握实权的太监,是当朝“内阁总理”,而贾桂则是刘瑾的小跟班,善于溜须拍马。
毛泽东住在香山别墅的时候,专门去了北平城内的长安大戏院看戏,其中一出戏正是《法门寺》。戏中演到刘瑾接过状子,看见贾桂一直在旁边站着,便叫贾桂坐下,然而贾桂却说:“我站惯了。”
毛泽东和人交流影片
看到此处,毛泽东指着贾桂说:“你看,他真是一副奴才相,人家叫他坐下,他说站惯了。”从此贾桂成为毛泽东举例奴才相的代表和典型。
返回香山的途中,毛泽东和警卫员们闲聊,分析了《法门寺》整部作品。毛泽东点评:刘瑾从来没有办过一件好事,刚巧在法门寺进香的时候,纠正了一件错案,算是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;贾桂则是一个十足的奴才相,在上司面前曲意逢迎。
最后,毛泽东总结说:“我们反对这种奴才思想,要提倡独立思考,实事求是,要有自尊心。”
毛泽东性格刚强,最看不上曲意逢迎的人,最赞赏不屈服不信邪的精神。尤其在很多重大事情的决策方面,更应该看重尊严和影响。
1956年至1958年,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严重,总是欺凌周边的小国,毛泽东多次用“打倒贾桂”表达绝不向苏联屈服的斗争精神。
毛泽东开会
1956年4月,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毛泽东发表了精彩讲话:
我国过去是殖民地、半殖民地,总受人欺负。我们工业不发达,科技水平低,除了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、历史悠久,很多地方不如人家,骄傲不起来。
但是,有人做奴隶做久了,感觉事事不如人,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,像《法门寺》里的贾桂一样,人家让他坐下,他却说站惯了。在这方面应该鼓鼓劲,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,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“藐视美帝国主义”的精神发展起来。
1958年5月,毛泽东又一次在讲话中提到是《法门寺》,是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:
京剧《法门寺》这个戏里有个角色叫贾桂,他是刘瑾手下的人。刘瑾是明朝太监,还是“内阁总理”。有一次刘瑾叫贾桂坐下,贾桂却说:我站惯了,不敢坐。
这就是奴隶性,中国人当帝国主义的奴隶当久了,总免不了要留一点尾巴,要割掉这个奴隶尾巴,要打倒贾桂作风!
法门寺剧照
毛泽东不仅在会议上讲话会提到《法门寺》,提到贾桂,还曾在报告上批示过相关内容:尊重苏联同志,刻苦虚心学习。但又一定要破除迷信,打倒贾桂!贾桂是谁也看不起的。
毛泽东关心戏剧人,关心老艺术家,提拔年轻人
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,周恩来安排了戏剧演出,警卫排的排长阎长林和毛泽东闲聊了这件事,阎长林:“华北京剧团要给咱们进行慰问演出了,听说这个剧团演得不错,还有一些名角呢?”
毛泽东来了兴趣问:“有什么名角?”
阎长林答:“听说有个叫李和曾,是冀南军区京剧团的,在冀鲁豫解放区很有名。”
毛泽东说:“奥,他可能是后面才出名的。以前的老名角,我还知道一些,现在能看到以前的那些老艺术家唱戏也不容易了。”
李和曾
这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刘少奇、任弼时“五大书记”都来了,开完会一起看戏。第一出戏是《宋江杀惜》,正是阎长林提到的李和曾来演主角宋江。
看完这出戏毛泽东赞叹李和曾:“唱得不错,我很多年没有看到这种高腔须生唱戏呢。”沉吟了一下,毛泽东又接着说:“这个人唱得好,但这出戏选的不够好,只是逗笑的戏,没能很好的表现出主角的唱功。唱哪一出戏,最好让主角自报。他认为哪出戏唱得最好,就叫他演哪出戏才好。”
最后一出戏,正巧主角又是李和曾,扮演诸葛亮,演的是《失空斩》。毛泽东喜欢这种历史戏,演到精彩的地方,是不是热烈的鼓掌。毛泽东侧身对周恩来说:“唱得真好啊!一个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就有这样高超的京剧艺术才能,真是前途无量,大可赞许呀。像这样的艺术人才,应当多培养一些。这出戏给人一种刚劲奋力的感觉,李和曾唱腔激昂,热情奔放,能看出他基本功扎实,看来是科班出身。”
李和曾诸葛亮剧照
周恩来点点头说:“你说得对,李和曾属于高派艺术。听介绍,他9岁就进了北京中华戏剧专科职业学校学戏,学了8年。毕业以后,又拜高庆奎(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)为老师,深造又学了3年戏。后来因为生活所迫,开始搭班子唱戏,后来才到了冀南军区宣传队开始组织剧团。主席,明天晚上想看他们演什么戏?”
毛泽东想了想:“明天晚上我来看戏,演什么戏由他们自己定,他们认为什么戏演得好,就演什么戏?”
晚上回去休息的路上,毛泽东和身边的人员继续聊戏,问:“你们说,今天的戏演得怎么样?”
阎长林答:“演得不错,扮演诸葛亮的李和曾唱得最好,他唱腔洪亮、宽厚,听起来真带劲。”
毛泽东笑着说:“这就叫高派唱腔。戏剧界有流派,我很喜欢听高派的戏,越听越爱听。明天咱们还来看戏,明天早点来,还是走路来。”
李和曾剧照
第二天又演出了3场戏,分别是《孔雀东南飞》、《打渔杀家》、《哭秦庭》,李和曾主演了《哭秦庭》。这次之后,毛泽东就记住了李和曾,经常会关心李和曾生活、工作方面的情况。
有一次看完戏,毛泽东和李和曾闲聊说:“唱古装戏,要多看历史书,对历史事实,对古人的言行举止,都应当好好研究。”两人还聊过不少戏剧专业方面的内容,李和曾通过和毛泽东的交流,对唱戏的感悟也更深了。
毛泽东不仅爱听、爱看京剧,对于京剧的发展也很关心,他可并不是仅仅拿京剧当成消遣。20世纪50年代,中国文艺界排演京剧现代戏,毛泽东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,他提议京剧不能总是散板、摇板,也要有大段唱。
1964年,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,毛泽东这一年看了非常多剧目,对一部叫做《芦荡火种》的戏给出很高的评价,并提出意见,说人物塑造得不够丰满,而且音乐配得也不合适。
《芦荡火种》剧照
后来经过对《芦荡火种》修改,毛泽东重新给这个剧改名为《沙家浜》。《沙家浜》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戏剧,和毛泽东的宣传和推广有很大关系。
可惜后来中国传统戏剧的发展遭遇瓶颈,电影开始风靡全球,毛泽东就怎么看过真人演习了,改看电影,尤其是一些国外的电影。
现在中国传统的京剧、戏剧已经很小众了,电视剧更为普遍一些,但这些年电视剧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,尤其是剧本和题材,经常会引起热烈的讨论,也许过不了多久,又会出现新的文化娱乐表现形式。

